在这个回收行业已经耕耘了20余年,但是没有像现在这样举步维艰,今年很多身边的人感慨,生意还不如疫情的时候好。所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:
首先是物极必反,在我们国家高速发展的前景下西方各国虎视眈眈,难免会在进出口贸易上进行打压,再者是在我们成熟的制造业上所产生的产能过剩,导致目前的供大于销,需求降低导致的各行各业的实体店和制造商不得不压低成本,从而来维持企业的发展,展望未来下一步做回收行业只能是精益求精,不断地突破局限,做精不要做多,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资源里面挣到有限的钱。
中国回收行业在“双碳”目标驱动下加速转型,2023年再生资源加工总量已超3.76亿吨,同比增长8.3%。政策体系持续完善、技术突破重塑产业链、循环经济模式深化,推动行业从“末端处理”向“全生命周期管理”跃升。以下从政策框架、技术应用、产业协同、国际定位四个维度解析国内现状。
一、政策体系:顶层设计强化行业规范
刚性约束与激励并行
2023年《“十四五”循环经济发展规划》明确,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提升15%,废旧物资回收量达1.8亿吨。
上海、北京等46个“无废城市”试点推行垃圾强制分类,居民端回收率提升至35%(住建部数据),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企业合作覆盖率超70%。
浙江“再生资源兑换超市”模式覆盖90%乡镇,通过积分奖励使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率提高20%。
碳市场激活再生价值
全国碳市场纳入电力、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后,再生铝企业凭30%碳排放优势,每吨降低成本约1200元(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)。
深圳率先将再生资源抵扣碳排放,2023年仅电子废弃物回收即贡献碳减排量超150万吨CO₂e。
法规倒逼产业升级
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修订后,2023年查处非法倾倒案件同比减少32%,但小微企业合规成本上升压力显著(生态环境部通报)。
二、技术突破:智能化与低碳化双轨并行
分选技术迭代提速
河南某基地引入AI分选设备,混合塑料分选精度达95%,较传统人工效率提升15倍,处理成本降至每吨800元(行业均价1200元)。
宁波企业研发X射线+红外光谱组合技术,实现复杂电路板元器件自动拆解,贵金属回收率提升至92%。
再生材料性能提升
金发科技再生聚丙烯产品通过汽车行业认证,强度接近原生料,供应特斯拉、比亚迪等车企,2023年出货量超50万吨。
格林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使退役电池残值率从5%提升至30%,累计处理量占国内市场25%。
生物转化探索新路径
中科院广州所开发厨余垃圾微生物发酵技术,72小时转化率达90%,年产2万吨蛋白饲料,处理成本低于焚烧发电30%。
餐厨垃圾处理产能从2020年3000吨/日增至2023年6500吨/日(发改委数据),但区域处理能力不均衡问题仍存。
三、产业链重构:从分散到集群化发展
头部企业主导闭环模式
格力“以旧换新”体系覆盖全国,2023年回收空调120万台,塑料回收率达91%,单台生产成本降低18%。
宁德时代联合车企建立电池联盟,构建“生产-使用-回收-再生产”闭环,预计2025年可回收钴金属满足全年需求的20%。
产业集群效应显现
广东贵屿电子拆解产业园聚集超200家企业,年处理电子废弃物300万吨,稀贵金属回收纯度达99.9%(汕头市工信局数据)。
天津子牙循环经济区形成“报废汽车—零部件再制造—金属拆解”链条,2023年产值突破500亿元。
低值物难题待解
玻璃、低阶塑料等低值回收物利用率不足40%,依赖财政补贴(如北京玻璃瓶回收补贴0.2元/个)。
快递包装纸箱回收率仅35%,菜鸟网络“绿色包裹”计划推动可循环箱使用量突破1亿个,但推广受限于成本分摊机制。
四、国际定位:从“世界工厂”到规则制定者
进口禁令倒逼内生增长
2018年禁止“洋垃圾”入境后,国内废纸回收率从45%提升至2023年63%,缺口由本土分拣中心填补(海关总署数据)。
再生铜原料自给率从55%提高至72%,2023年进口量同比减少40%。
技术输出与标准话语权
中国再生资源行业标准(CRR)被ISO采纳比例达35%,格林美主导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国际标准。
东南亚跨境回收产业链初现,广西园区年处理东盟国家废旧轮胎超50万吨,输出再生橡胶占比达70%。
双循环下的全球角色
2023年中国再生资源出口额达287亿美元,马来西亚、越南成主要买家,但面临当地环保政策波动风险。
发达国家技术合作加强,英媒集团与宝武钢铁共建50万吨级再生金属示范项目,技术投资占比超60%。
结语
国内回收行业正经历从“政策驱动”向“市场内生”的拐点,2023年行业总产值超3万亿元,但结构性矛盾突出:头部企业技术红利显著,而中小散户仍困于低成本竞争;高值品类回收趋近饱和,低值物亟待商业模式创新。未来五年,随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(EPR)全面落地、碳关税机制衔接国际规则,行业或将进入“质量红利”释放期,但需破解技术标准化、利益分配机制等深层瓶颈。